在臨近六四的時間,上映一套叫64(ロクヨン)的電影,你說一點特別的意思也沒有,打死我也不信。
前編已超過20億票房 (圖:《64》官網)
《64》其實是橫山秀夫於2012年出版的一部推理小說,故事講述於昭和64年發生的一宗誘拐殺人未破案事件,縣警記者團卷入了警察內部對立事件,而經過14年時效快要成立的時候,出現了當年事件的模仿犯。故事以飾演縣警廣報官的佐藤浩市的視點展開。
為什麼叫《64》呢,因為事件的原舞台是昭和64年,昭和64年是哪年?是1989年,這命名是巧合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事實上昭和64年對於日本人來說也是難以忘記的一年,該年其實只有短短的7天,因為當時在位的昭和天皇於1月7日早上病逝,明仁親王即位,日本隨即改元「平成」,在日本人的記憶中,1989年除了天皇駕崩,國內也發生了不少大事:奧姆真理教下令殺害坂本堤辯護士一家三口事件、東京埼玉連續幼女誘拐殺人事件犯人宮崎勤被捕、史上最惡劣的女子高中生水泥埋屍案均在這一年發生。同年中國發生天安門六四事件、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冷戰結束,這一年是歷史的分岐點。
昭和64年只維持了7天 (圖:朝日新聞)
昭和64年發生過的大事,早已烙印在日本人的記憶,而六四事件也包括在其中。
1989年6月3日的夜晚,中國政府以武力鎮壓射殺學生的現場透過NHK電視台的鏡頭被大量日本人目睹,翌日大量學生遊行至六本木的中國大使館示威抗議。
6月4日 - 涉谷宮下公園(圖:見水印)
6月4日六本木、中國大使館、麻布税務署付近情況混亂 (圖:見水印)
今年日本也會舉辦六四紀念集會,王丹也會出席(圖:http://www.tiananmen1989.net)
在今年5月19日 Yahoo jp 的一篇專題「日本人の8割「中国に親近感なし」 過去最悪になったのはなぜ?」(為什麼變成史上最差有8成的日本人對中國沒有好感?),神田外語大學教授興梠一郎提到「最初對中國好感度下降,始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實際上當年秋天的外交世論調査中,對中國「感到友好」由前一年的68.5%急降至51.6%,「感覺不友好」則由26.4%急增到43.1%。
而拓殖大学客席教授石平認為,六四事件後的江澤民政權為了取回人民對共產黨的支持,於是積極提倡愛國主義,而為了營造高漲的愛國主義氣氛,需要「外敵」,強調侵華歷史,對日的強硬外交,使中日關係緊張,因著中國人的仇日情緒,日本人自然也對中國人的好感愈見低下。
日本人對中國感到不友好的比率自六四後就不斷上升 (圖:日本 Yahoo news)
遠在日本的媒體例年都會關注香港在六四舉行的活動,上星期的遊行有1500人參加,幾乎每一篇報導都提到這是8年新低,也有報導提到「香港民主派內部對立變得鮮明」,年青人認為「中國的民主與香港沒有關係」等等。人少了、變得不對六四關心了,當中縱有千因萬由,人家只會看到這些,看到香港的不團結。
每年日本都會報導香港的示威悼念活動(圖:沖縄タイムス)
昨天跟朋友胡亂說,如果我是支聯會,我不但不會拘泥於維園,反而會公開表示歡迎一切組織舉辦悼念活動,並且積極和各組織聯繫,在晚會中聯合直播各場地活動實況,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悼念的燭光遍佈香港,真正把捧交出來,不是更好嗎?
日本人都知「六四」在中國諱莫如深,於網上有嚴密的言詞管制。而日本的LINE上盜號詐騙買點數卡的事很常發生,這些欺詐集團的打手通常都是中國人,因此網民發明了擊退法:一使用魔法詞「天安門事件」回覆,對方就退散了,萬試萬靈!
香港也可以試試用這招對付詐騙黨!(圖:twitter 截圖)
你越忌諱,我越要說,在這段敏感時間,上映一套叫《64》的電影,難道不可以理解為日本人對事件的另類表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