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下,捍衛粵語成為其中一個力拒香港赤化的戰場。不過只要細心回想一下,其實從殖民地時代開始,粵語雖為母語在生活上廣泛使用,但社會仍以英語為尊,只不過回歸後,為了投機大中國商機處處,討好來香港揮金如土的自由行,所以由人人爭住學英文變成不能不學普通話而已。
其實粵語雖然是母語,但在香港人心目中一直都是二奶。
觀察一種語言受重視的程度,最容易的地方不是文學、也不是教育,是通俗的娛樂。電視和流行曲,是普羅大眾每天都接觸得到的娛樂,兩者對於本土文化與及語言,都有極大的影響。香港粵語流行曲在70至80年代處於顛峰時期,實因於早年1967 年社會動亂、70年代相繼發生的災害和經濟危機,在社會復元後港人身分認同感大大提升,形成了強烈的本土意識。而英國政府為了修補暴動後的社會危機,也努力營造出一種「非政治化的本土意識」出來。當年歌神許冠傑將大量粵語入詞,以反映社會現實、諷刺時弊為歌,唱出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開創粵語流行曲的潮流,配合當年的電視劇熱潮,兩者相輔相乘,造就了香港本土娛樂文化最輝煌的年代。
如今,香港人當中,撇除反抗大陸入侵香港的「政治化本土意識」,有幾多人真心覺得粵語是重要的?覺得粵語不只是一種方言?覺得能說廣東話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語言、流行曲、電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的香港,不是沒有粵語流行曲,不是沒有粵語電視劇,但是為什麼就沒辦法像當年一樣成為一股家傳戶曉的潮流呢?
讓我們看一下日本的是怎樣的。
上季由中谷美紀主演的一套日劇《我不是無法結婚,只是不想結》完美示範了如何將一些經典的日本流行曲融入電視劇中:隨著劇情發展,每一集都會插入一段女主角和德井義實高中時代的回憶,而回憶片段的插曲大部分使用了90年代初的經典名曲。這小小的心思受到觀眾一致好評,後來懷著期待下一集的曲目是什麼的心情去追劇的人相信不在少數,我也是其中一人。
在 Youtube 上有人把日劇《我不是無法結婚,只是不想結》第1話至第10站的插曲做成 Playlist。
再舉一例,本季一套很受注目的漫畫改篇動畫《RELife》,故事講述27歲的主人公受邀參加一個「人生重來」的實驗計劃,吃了特製的藥後能變回高中生的外貌,回到高三生活一年。動畫的片尾曲以主角自行錄製的MD形式,每集播放一首2000年前後的受歡迎流行曲,聽著聽著,回想起中學時代還不懂日語的自己,拼命節省零用,搶在CD發賣首日衝到信和買初回特別版的日子。
日本示範了在劇本、故事以外,如何將作品再升華,巧妙利用了樂曲,毫無違和地,勾起觀眾的集體回憶以及情懷,以現實的歌與虛構的情節融合,令觀眾對劇中的情節產生更大的共嗚。虛實交錯,是日劇作品令人百看不厭的殺手鐧。
流行曲是一種語言的體現。不重視,就是不重視自己的語言。為什麼我們現在對於流行曲的熱情減退了這麼多呢?當然香港的問題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歸納出來,但「一台獨大」,還有「潛意識歧視粵語的香港觀眾」,就肯定是原因的一部分。
首先,電視台與唱片界割蓆。使電視劇的主題曲缺少了有質素的作品,以及巨星的歌曲支持,而流行曲,也喪失了入屋的,每晚在電視播放的機會。於是,再沒有膾炙人口的歌曲和劇集。協同效應失效。
第二,電視台的劇集鮮有以舊的粵語流行曲作劇中的插曲,如果在劇中的重要場景配上合適廣東歌插曲,會使觀眾對歌曲留下深刻印象,亦正如我舉的日劇例子,整劇的水準和風評必定能有所提升。事實上撇除電視台和唱片界分家的原因不談,香港電視劇其實一直都很少以廣東歌作為插曲,反而以外語歌的情況比較普遍。觀眾崇洋的心態在殖民地時代以至回歸後的現在,一直沒變。用外語歌的話,劇的格調好像就變高了。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制作者又怎麼會用廣東歌呢?
第三,貪新棄舊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之一。以舊廣東歌加到劇中作插曲甚至是主題曲,在香港哪有可能?試試在愛情電視劇中播《愛在深秋》,不被人叫老土怪才怪!其實舊的作品無論在曲或詞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如能好好配合運用到劇作中,可是非常精彩的!除了以上舉過《我不是無法結婚,是不想結》的例子外,讓我再舉一些日本把舊歌用到新作的例子:
2003年木村拓哉主演的《GOOD LUCK》用了1980年山下達郎的「Ride on time」做主題曲;2007年《求婚大作戰》的插曲是2001年MONGOL800的「小さな恋のうた」;1992年《壯志驕陽》的主題曲是1981年濱田省吾的「悲しみは雪のように」;2011年動畫《未聞花名》的片尾曲是2001年ZONE的「secret base ~君がくれたもの~」;2007年的動畫電影《秒速5厘米》的主題曲是山崎將義1996年的「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日劇《求婚大作戰》的片段,第2話,第8話,第10話均使用了MONGOL800的「小さな恋のうた」作為插曲。
電影《秒速5厘米》主題曲,山崎將義1996年的「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動畫監督新海誠認為這首歌很符合電影劇情而採用,老實說你說這電影反過來是為了這首歌而拍的我也相信。
日本的電視劇、電影、動畫,都經常把日文舊歌用到新作中,其實這是一種流行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自己語言的一種肯定。
香港大台的編劇在劇作上的創意與及方向上都已經偏離了群眾;為求方便會「抄考」外國劇集的題材。劇本故事不再貼近社會現實,處境劇不再諷刺時弊變維穩機器,如此「離地」,又豈能再次引起觀眾共嗚呢?
電視劇的質素每況愈下,粵語流行曲逐漸不被重視,唇亡齒寒,要是粵語娛樂漸漸變成非主流之後,粵語的語言地位一旦受到衝擊,例如政府推行一些企圖消滅粵語的政策、教育上推行普通話教學等等,就會很容易動搖粵語在香港的地位。因此要存續粵語在香港的「正室」地位,除了被動地對抗政府的種種手段、在教育及文學上的工作之外,如何推動粵語娛樂文化受到更多人甚至香港以外的人注目、喜愛,應是一著反守為攻的棋。
可是,香港只有一個大台,你不會寄望一個曾經不再替英文電影配粵音,開普通話台做普通話新聞,對本土文化、粵語除之而後快的電視台,能夠在推廣粵語文化上再有什麼作為。而且,我們須要摒棄一直以來對於粵語的劣等感,並重拾對流行曲的熱情,令所有製作者重新重視粵語流行曲的創作和傳播,並願意用到作品中,才能成為捍衛粵語和本土文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