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京都人難相處只因為「腹黑」?
除了前文提過的說話表裡不一,京都人那份身為「千年古都」住民的驕傲,令他們擁有傲視全國的自尊心。那總是高高在上的目光,其實令不少其他日本人感到惱火。
跟京都人說「百年老舖」?你說笑嗎?
某天你從東京帶手信給京都的前輩,精心挑選了一盒「大心堂」的米通,你跟他說這是東京「明治30年創業」的「百年老舖」,然後他表情瞬間一轉再跟你說:「明治啊,最近一百年也出了些好東西了啊!」是不是有些耳熟呢?還記得京都人的話中話嗎?
又如果你帶京都人在東京吃鰻魚飯,即使是入選米芝蓮的「尾花」「江戶川石橋」(都是明治年間創業),他們也有可能覺得美中不足,因為除了味道以外,京都人評斷一間店舖的優劣,還會看它夠不夠「老」。
在京都人的心目中,所謂「老舖」,沒有好幾百年歷史、經歷十幾代流存下來的店根本配不上一個「老」字:
像宮內廳御用昆布的「松前屋」於元中9年 (1392) 創業、日本最古老的和菓子,以炙餅聞名的「一和」於長保2年 (1000) 創業、相傳豐臣秀吉曾於此地脫下草鞋休息而得名的鰻魚店「わらじや」於寛永元年 (1624) 創業、 箱壓壽司「いづう」於天明元年 (1781) 創業、 蕎麥麵店「本家尾張屋」於寬正6年 (1465) 創業、「松風」蛋糕 (和式味噌蜂蜜蛋糕) 的發明店「亀屋陸奥」創業於慶永28年 (1421)、還有為皇室制作早餐以「道喜棕」聞名的「川端道喜」創業於文亀3年 (1503) 等等。
京都的店舖本身就是一冊歷史書。
所以如果有人跟他們說「明治創業」的店舖是「老舖」的話,他們會嗤之以鼻,不少京都人都有自己世世代代一直光顧開的老店,如果隨隨便便就叫「老舖」的話,不就等於侮辱了他們的愛用店嗎?這一點他們是不會妥協的。
在京都,隨便問個路人家裡經營的藥房也可能是寶永元年 (1704年) 創業的,你跟他們說明治?京都人會覺得你是跟他們開玩笑了吧?
京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別把他們和其他地方混為一談。
京都人的「高傲」,也體現於平日語言用字的執著。例如他們稱京都話做「京言葉」,不會稱為「關西弁」,他們也不喜歡「京都弁」這個叫法,因為聽上去像跟其他方言一樣 (日本各地方言稱為「OO弁」)。
老一輩的人以能講純粹的「京言葉」為榮,因為直至江戶中期以前,京都話都是日本的「中央語」 (即標準語,現在的標準語泛指東京方言),所以時至今日他們也不會改說「標準語」去迎合其他人 (其他較偏遠地方的日本人有些會怕被人認為是鄉下人而恥於說自己的方言)。動畫《K-ON》裡就出現過主角們去京都修學旅行時聽不明白當地人的說話的情節。
其實現在的年輕一輩己經不太會講純粹的京都話,還會講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或者花街的藝妓,根據1997年出版的《京都市方言の動態》,「どす」(です) 這個語尾,80歲以上的人有49.2%人仍然使用,10-20歲人卻有54%連聽也沒有聽過。不過雖然現在的京都話已經摻合了不少標準語和大阪語,可是不少人仍然不喜歡別人說他們的語言是「關西弁」。
此外,京都人討厭別人稱京都是「近畿」或「關西」的一部分。在京都人心目中,京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討厭其他人把他們和鄰近的地方歸類,尤其是他們看不起的大阪。如果你去問一個京都人:「記得你是關西出身的吧?」我想他會瞬間變臉然後糾正你:「我是京都出身的。」
京都才是日本歷史和文化的正統!
京都人的自滿,總是與他們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脫不了關係。他們對自己身為古都住民,擁有深厚而悠長的歷史,以及作為日本文化的出產地而感到自豪。
單是京都市內就有17 個世界文化遺產,街道上滿佈町家充滿了古都的氣氛,隨便一個人都可能會告訴你:我家在某某世界遺產的敷地內,我家後院可以看到什麼什麼歷史事件的遺址之類,在京都路邊的一塊石頭都可能有段幾百年前的典故。跟他們聊天,「歷史」「古都」「千年」這些關鍵字會經常出現,別嘗試指出「奈良不是比京都歷史更久遠嗎?」,除非你想跟那個人吵架!
曾經在電視節目中看過一位京都出身的藝人開玩笑說:「要感謝奈良,因為在平安京建都前在那裡模擬建了一次都!」這話如果是認真的話,奈良人聽了不吐血才怪!
日本各地類似京都風貌的地方都會稱為「小京都」,像角館的武家屋敷類似的地方全國約有53個。京都人看在眼裡:「日本的小京都是不是太多了一點?」他們會覺得這種「模仿」很傻很好笑,但心底又為之而感到沾沾自喜。事實上因為住過京都,我也多少被這種思想感染,每當去到一些「小京都」景點時,總是提不起勁,心想既然每天已經在正牌的京都生活著,為什麼要花旅行的時間去看這些大同小異的東西呢? (抱歉啦!全國的小京都!)
京都人不承認東京是日本的首都
一般日本人去東京叫「上京」,唯獨京都人不會使用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始終不承認東京是真真正正的首都。
日本古代去京都有「上洛」之稱,而且用「上」字就有自己的地位比對方低的意思,要高傲的京都人反過來承認自己去東京是「上京」,簡直天方夜譚。而京都的老一輩始終覺得既然京都還保留有天皇的御所,所以天皇還是有機會回到京都的。
基於京都人那份高人一等的自我意識使然,他們自認比其他都府縣優越,覺得奈良、滋賀只是鄉下地方,看不起大阪,關西地區中較為友好的只有神戶,對於東京,他們也沒有要屈居之下的意思,正如前述他們不會稱去東京做「上京」。事實上,現時日本法律並沒有一條明文規定首都是東京,當年明治天皇移駕東京時也沒有在詔書上寫上「遷都」「定都東京」等字眼,所以京都人即使認同行政中心在東京,也不認為日本的中心是東京,於是就有:「天皇陞下只是暫時借去江戶而已。」「首都只是被東京暫時借去。」等等的豪語出現了。
來自全世界和日本各地對於京都文化歷史的景仰之情,令京都人的自我意識得到認同,雖然隨著時間年輕一代不再那麼「討人厭」,但自己身住的城市是古都,自己的文化比較優秀的思想卻是植根於每一個京都人的腦裡,在別人眼中看來,這或許就已經是一種傲慢也說不定。
悠長的歷史,可以是自豪與榮耀,但也可能是枷鎖和詛咒,為了守住傳統卻固步自封,就不會有進步。雖然有時他們的高傲令人不快,可是他們為了守住那份自豪而做的努力卻是不容置疑,值得尊敬。
文章首發刊載於 GOtrip